“嗨,是你们吧?”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刘杨钺打完招呼后先依次朝我们微笑了一下,然后说:“这边的教室基本没有空着的时候,走,咱们去一个比较
僻静的地方”——刘杨钺考虑的如此周到,让我们很轻松地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中唯一的一名大二学生,刘杨钺对于自己得到如此殊荣表现得很平静。他说自己只是符合申请校长奖学金的条件就
报了名,并鼓足勇气参加了学院的公开答辩,想不到还得到了奖学金,称自己得到奖学金只是“幸运”。
申请奖学金的第一项条件“学习优秀”。刘杨钺是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大类2014级学习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也是计算机学院“雨厚新生奖学金”的获
得者。他说学习并不是为了分数,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中学阶段,他就开始自学C语言和JAVA基础知识,上大学前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具
有初步技能与经验。进入我校计算机学院学习后,所学的专业正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学习起来特别有动力。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但学习方法并不神秘——上课
好好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多读书,多动手实践。这是人人都懂却很难坚持的学习方法,而刘杨钺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坚持着,他认为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很有收获;认为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多动手实践,才能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周一到周五,除了保持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外,他还抽出一
些时间学习英语,为今后考研或出国做一些准备。
还记得致青春里的陈孝正吗?他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完美的人生计划。其中,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是:珍惜学习的每一个机会,严格要求自己,锻炼
自己,不枉费大学时光。现实中你遇见过这样的人吗?
刘杨钺正是这样的。他一直很明确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在上大学之前就为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他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做了认真的规划:大学
一、二年级要努力学好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同时要学好公共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和各类竞赛,
广交朋友,扩展知识,提升能力;大学三、四年级要刻苦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好“科研开发类软件项目实践”这类课程,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获得项目
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可以看出,刘杨钺不仅很早就为自己设定了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而且能凭借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坚持,一步一个
脚印,扎实前行。入学以来,刘杨钺先后获得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
二等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物理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刘杨钺兴趣广泛,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他利用假期到北京市博译慧通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前往瑞典Halmstad大学进行社会实践。此外,
他也十分喜爱音乐、足球、网球、棒球、自行车运动、旅游等,还参加了学校的男子藤球队。
刘杨钺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学业,也体现在生活方面。他认为毅力很重要,大学四年一定要培养坚韧毅力。
为了磨炼自己,刘杨钺利用暑假,与家人朋友一起完成了北京-西藏的自驾旅程,历时29天,行程近2万公里,途径河北、内蒙、宁夏、甘肃、青海、西藏、云南、四川、
陕西等10多个省份,完成了青藏线和川藏线的考察,拍摄了沿途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照片近3万张,克服了高原反应,暴雨、崩塌等困难。旅行带给人们启迪和思考,
他也从未停止行走的脚步。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他又完成了中国抗日远征军出征线路的自驾旅程(昆明-大理-保山-腾冲等地),沿途收集了中国抗日远征军的有关资料
和近8000张图片,参观了惠通桥等抗战遗迹和滇西抗战纪念馆等,在抗战国殇墓园缅怀抗日先烈,在旅途中克服各种困难,边拍摄记录边学习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旅行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感悟和动力。他说他会更坚定地走下去。目前刘杨钺的学习生活依旧,获得学校第二届校长奖学金并没有让他觉得
与众不同,他仍旧在自己的轨迹上一步一步,踏实前行。
他说,坚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供稿:记者团 刘瑾怡)
Copyright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