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5 月 18 日星期六,学校技术社团ifLab 联合信息网络中心和计算机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教职工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编程马拉松大赛(BISTUHackathon)已圆满)。当天 30 位参赛同学全部到场,共 9 个参赛队伍,其中三名同学在现场成功组队。
上午 8 点 30 分比赛正式开幕。组委会薄健博同学讲解了编程马拉松的由来和目的,随后计算机学院郑晓博副院长为比赛致词,表示了对参赛选手欢迎,并预祝各位参赛选手比赛顺利。最后,组委会戚译中同学详细的介绍了比赛相关的规则。
本届编程马拉松大赛采用命题制,现场公布题目。大赛时间由上午 9 点至晚上 9 点,俗称 996(早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作品形式可选桌面应用程序( Windows / macOS )、移动应用程序、小程序或 Web 应用程序。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郑晓博老师
各参赛队伍将作品提交到各自的 GitHub 仓库中后,组委会 fork 各参赛队伍的仓库。比赛当天不安排展示,另安排答辩时间及场地并交由评审团队决出最终名次,本次大赛评审团队由评审嘉宾和组委会成员共同组成。编程马拉松比赛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全方面的考验了各位同学的编程能力、耐力以及体力。组委会为各位同学提供了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并提供无限量的饮料和零食供参赛同学补充能量。
上午 9 点整,组委会翁培钧同学公布了本次大赛的题目——《校园》,由 6 个 emoji 组成对《校园》这个主题的解释。“我们在坐的各位同学都身处校园之中,每天都在感受着校园本身,我们用六个 emoji 来描述本次编程马拉松的主题——“校园”。这六个 emoji 需要大家认真的去理解,任选角度构思。”。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赛题目,在场的所有同学对题目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位同学都在团队中积极的表达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大家都拿起纸和笔开始进行激烈的讨论,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头脑风暴。
经过了大约 1 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所有参赛队伍都确定了自己的产品形式和主题,产品形式除了小程序以外均有涉及,涉及到的产品主题都紧扣了“校园”。各参赛队伍的题目确定后,大家都进入了兴奋的状态,现场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有些队伍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队伍由不同学院的同学组成,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学生顾问现场为大家提供技术咨询。
中午12点,组委会为大家订的午餐到了,各个参赛选手一边吃着午餐一边写代码。
下午1点,大家都吃饱力足,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全力完成产品需求。
下午2点,不少队伍已经实现了一些功能点,但也有队伍深陷bug的泥潭。
下午4点,各个参赛选手连续编程好几个小时了,都有一些疲惫。选手们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并和其他参赛选手进行交流。
在下午的比赛过程中,大赛赞助商之一,校友企业“生命奇点”的两名同事来到了现场观摩同学们的比赛情况,对同学们的热情表示由衷的佩服!
下午6点,参赛选手们已经不再专注于写代码,而是都在进行讨论,有的在讨论技术细节,有的在讨论设计以及交互问题。还有不到三小时就要结束比赛了,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
晚上7点,晚餐到了,大家陆陆续续开始吃晚饭,晚餐给大家准备的是披萨~但是有些组还没有动手,看来是还在赶功能。
晚饭过后,计算机学院李宁院长也来到了现场,给参赛同学的毅力点赞!非常喜欢同学们高度投入比赛的状态,并十分关心的询问大家是否都已经吃了晚餐,零食和水是否都准备充分。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两个小时,开启了作品提交通道,但直到最后的十几分钟才出现了第一个提交,大家都把时间运用到了极致。比赛进行到了最后一个小时,大家进入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开始整理相关文档,现场的情绪也到达了一个高潮,甚至有的队伍里有同学喊着,“我先提交,然后你再拉,最后我们再合并!如果有错误,手动 merge”、“服务器部署好了,最后走一遍联调流程”、“把设计图、API文档和使用手册都统一命名,再提交!”。在这此起彼伏的近乎喊叫的交流声中,你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与前几个小时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结束啦!随着时间的倒计时,比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 12 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围绕着一个主题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汗水,通过团队的力量完成产品。在这 12 个小时的时间中没有出现任何一名同学或者队伍的早退和迟到,甚至有好几名同学早就来到了会场等待比赛。